业态运营

商业下半场,街区型社区商业会否迎来新机遇?

字号+ 作者:锐裘 来源:锐裘零售观察 2020-03-20 我要评论

开放式街区商业项目通风性较好、户外空间多,所以在复苏阶段更能吸引客流,反之传统的盒子型购物中心封闭性太强,难以吸客。

 
上海的实体商业情况正在逐渐转好。不过,不同结构的商业项目,呈现出的样貌也有所不同。

 

这些天锐裘走访了上海市内数个商圈,发现了两种现象:

 

1.开放式商业街区,人流好于盒子式购物中心

2.提供基础消费需求为主的社区商业,人流好于市中心商业体

 

业内相关分析也佐证了上述两点:

开放式街区商业项目通风性较好、户外空间多,所以在复苏阶段更能吸引客流,反之传统的盒子型购物中心封闭性太强,难以吸客。而在商业复苏阶段,人们仍处于满足基础性消费为主,社区商业更为合适。

 

 

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并不会太短,而当人们在尝试前往开放式街区,并渐渐养成“逛街区”的习惯后。那些基于社区形态的,开放式商业街区,是否会迎来新的机会点?

 

但至少在上海,目前能同时满足“社区型”和“开放街区”两个属性的商业案例,并不多见。在锐裘看来,这样的产品线更偏特定人群运营,“人”在这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今天我们不妨从“人、商业、品牌” 三者入手,尝试解刨 “社区型街区商业”模式打动人心的点,它是否会是未来城市商业发展的方向。

 

 

01

“街区”看起来有趣,

“人”的价值不容小觑

 

在讨论命题之前,也许我们要先定义一下,什么是“社区型街区商业”?

 

在锐裘频道上,我们一直陆陆续续推荐过不少案例,例如:北京顺义区的祥云小、成都的远洋太古里、上海杨浦区的创智天大学路,这几个案例是用商业地产的思路做街区运营。

 

祥云小镇

 

又例如北京杨梅竹斜街、上海的愚园路,这两个案例更多从“城市更新”入手,做老街区活化与复兴。

 

这两种类型都存在一个共通之处:街区背后是社区,而社区的背后是居民。居民的参与让街区的“社区性”加强,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生态。

 

若与单体建筑的mall对比,街道更像是城市肌理的一部分,居民对它的身份认同感会更强,自然也更爱护街区。

 

“路龄”仅十岁的大学在上海众多街道里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不同于上海其他历史悠久的百年街道,大学路是当代城市商业规划的作品,它是新的、年轻的,也是经过商业规划推敲的。

 

同时,十年又让它积累了不少东西,例如独特的气质,和一群气味相投的人。

 

大学路

 

又得益于地理优势与城市规划,大学生与创新创业者一同成了大学路的两大群体,也为街区的气质定了性:小资范儿,创意与休闲并存。

 

不论街区运用哪种运用方式,其背后聚集到的人群会更为精准,“社区感”也由此体现。而当有了“社区感”一说后,人会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即出现了“街区营造”,上文说的居民身份认同感,也就逐渐出现。

 

 

02

有趣的人+街区组合,

引来气质匹配的商户品牌

 

与盒子式的shopping mall相比,街区还有一个特点:店铺都是沿街店。每家店都能被看见,不会因为空间缺口而被忽略。一路到底不足800米的垂直开放街区,左右两边可以开出近百种不同种类的商店。

 

仍以大学路为例,由于知识密集型社区的独特属性,加之居民画像的统一。大学路的商户都仿佛自成一派,却又有着高度的统一性。

 

一路走到底,你会发现入驻在这里的品牌都别具一格,他们拥有个性化的店招和室内装潢,但又不是单纯的“网红”或“小资”品牌,也很少有大型的连锁品牌。

 

Rosa & Más

 

葫芦市集

 

有意思的是,很多掌柜,是在周边的大学毕业后,直接留在了这里,创业开店,他们既是居民,也是租户,掌柜之间也彼此熟识,使大学路的商业气氛更具有凝聚力和认同感。这样的良性循环,就像是滚雪球,让更多人加入其中。

 

「人情味商业」与「掌柜式经营」让大学路形成了独特的商业魅力,在上海恐怕再难找到另一条街。

 

茶是一枝花 

 

 

企业租户扮演着多重角色,除了在这里消费,还有可能是街区商户。

 

B站总部在三年前从陆家嘴搬到五角场,还为这块片区带来了二次元内容。不少品牌层面的线下活动,自然也落到了聚集大学生的大学路上。

 

 

去年暑假,B站推出的原创纪录片《人生一串》的首家IP授权店,选址就落在大学路中段,疫情后恢复复工,这家店晚上的生意依然不错。在它的斜对面,还有另一家是B站落地的首个综合性空间——Animate。

 

人生一串线下店

 

animate

 

互联网企业与商业地产跨界合作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大学路与B站是较为成功的案例。背后依然离不开社区里年轻化、敢于创新的土壤。

 

在社区不断进化、积累的过程中,如果基调打得足够好,人才、企业、优势群体都会慢慢聚集起来,加入社区,人与人直接相互协作,创造更多能量,“街区即社区”,由此而来。

 

 

03

街区+人+商户 = 独特味道商业生态

 

一个良性循环的社区型商业街,它并不需要庞大的体量,但却需要拥有精细化的运营功底,更要懂得如何与居民“共处”,随之而来的是与街区气质相符的业态品牌。

 

由此,我们便得出了“街区、居民、商户=独特味道的商业生态” 这一条有趣的公式。当城市里涌现出更多不同气质的社区商业街,那城市空间也就越发具有多样性。

 

 

 

插画师孙佳艺创作的大学路漫画,将“街区、人、商户”三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近半年,我有都听到一些朋友这么评价街区商业:“像是一个被摊开来的shopping mall”。其实,这句话不对,应该倒过来,shoping mall是盖上盒子的商业街。后者存在的历史更持久,可能也会更能经受考验。

 

大学路这样的街区,之所以可以在十年的积累下形成一个自成一派的社区商业生态,当然还要靠周边其他商业项目的互补——1公里之外完整的五角场商圈。反之,大学路这条“有味的街区”出现,也刚好给了这个区域的居民差异化的商业需求。

 

夜晚的大学路

 

再回到文中一开始的问题,疫情之后,社区的商业形态,街区型是否会好于盒子型?

 

在未来,我相信在城市里能涌现更多自生长的街区商业,回归人们需求本质,让年轻人有“街”可逛。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小广告时间:

对「街区型」社区商业的运营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留意大学路在下周五开启的“云逛街”直播首秀,也许是一次学习这类商业项目的运作方式的好机会。欢迎关注大学路的抖音账号(id:shanghaikic)。

当然,更欢迎大家可以去逛这条可爱的街道啦,最近樱花开了,真的特别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cccrea_service@shopmall.org.cn),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商业地产业态创新跨界融合:看谁最会搭配组合

    商业地产业态创新跨界融合:看谁最会搭配组合

  • 让社区商业“C位出道”的秘诀

    让社区商业“C位出道”的秘诀

  • 体育赋能商业!26000㎡的亚洲运动生活方式体验馆

    体育赋能商业!26000㎡的亚洲运动生活方式体验馆

  • 社区商业入局者众多,为什么做得好的却没几个

    社区商业入局者众多,为什么做得好的却没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