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运营

商业MALL的第一性原理及劫后生存指北

字号+ 作者:小马快快跑 来源:MARK 营销圈 2020-02-24 我要评论

任何一个经济体、经营组织,驱动其向上生长的,永远都是它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决定了它能走多快,也决定了它能走多远。

1月24日,武汉封城,紧接着全国陆续进入了封闭或半封闭状态。

对于疫情来说,我们有效封锁了病毒;

对于民生来说,一根绳索封锁了中国经济的咽喉。

关于封锁带来的巨大影响,不必赘述,这几乎成为了所有经营组织在抗疫之外的另一场生存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有的组织在想办法救人、有的组织在努力救国、有的组织在拼命自救。放眼望去,经营组织一片哀嚎,而这篇哀嚎声中,声音最响亮的,要数线下实体经济,餐饮、娱乐、旅游、购物等等。

今天,我们只窥一斑,来讨论一个非常典型的线下经济体:购物中心。

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分析:

1、政策限制期,购物中心开发线上商城是否可行?
2、购物中心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3、政策恢复期,购物中心应该有哪些理性举措?
 

 

1

政策限制期

购物中心开发线上商城是否可行?

 

任何一个经济体、经营组织,驱动其向上生长的,永远都是它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决定了它能走多快,也决定了它能走多远。

购物中心,是一个靠“到店”来产生价值的商业模式,而这场抗疫封锁,封锁的恰恰是这个商业模式的大动脉,直接切断了所有的“到店”,让购物中心的整个价值链条无从施展。

怎么办?疫情在逼迫经营者们想出自救的办法,或是一个短期决策,或是一个长远决策。

就身边来看,超出60%的购物中心都不约而同地,集中精力奔向了同一个战场,开启线上商城。

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早有筹备或反应能力迅速的,纷纷开启有赞、微信小程序或其他第三方线上商城; 

 

 
 

第二类:一个集合页面,把所有品牌租户的线上商城集合在册,统一推广;

第三类:一张长图,把所有能整合起来的品牌租户柜员的私人微信集合在册,统一推广。

由于政策限制还不足一个月,这一批线上商城还没有持续到一个常规的统计周期,所以无法用数据结果来衡量它的利弊。那我们就用统计学的另外一个逻辑方法——演绎法,来分析一下这一步战术的可行性。

首先,我们做线上商城,优势是什么?

很多知名VC在判断一个项目价值的时候,通常会问创业者三个问题:这件事够不够刚需?这件事的市场空间有多大?这件事为什么是你做?我们不妨就用这三个标准来判断一下,购物中心做线上商城这件事,它的价值是不是足够大。

第一,这件事够不够刚需?

刚需是毋庸置疑的,BAT已经帮我们验证了足足十几年,尤其是疫情政策限制期,所有人都无法出门,无法上街,对于这段时间来说,线上购物不仅是刚需,几乎是不二之选。

第二,这件事的市场空间有多大?

也就是说这个事情总盘子能做到多大?根据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的《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85239亿元,同比增长19.5%,占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7%,并且,预计未来几年,实物商品网上消费比例将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市场空间也足够大。

第三,这件事为什么是你做?

这个问题,问的就是优势,为什么是你而不是别人,也就是说,你做线上商城,比别人的优势多在哪里?

购物中心极力打造自己最大的优势,都在那个“线下场景”,在那个空间,无论品牌力、设计力、动线、场景温度、综合体验等等,都是在强调那个“空间内”的优势。
 
 

那么线上的优势呢?对比淘宝已经上线16年,京东已经跑了15年,还有无数个BAT体系的电商平台,优势劣势显而易见。

其次,我们做线上商城,决策原则是什么?

回顾一下开头的那句话:任何一个经济体、经营组织,驱动其向上生长的,永远都是它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决定了它能走多快,也决定了它能走多远。

所以,在经营组织的决策原则里面,第一条就应该是“是否顺应自身商业模式”。很多经营者,不太明白决策原则的重要性,经常会把一些“分解指标”来当做“决策原则”。

例如:疫情的政策限制时期,一个线下购物中心到底该干哪些事情,如何决策?有人就会拿二月份的营收指标来当做决策原则,于是,第一个倒霉的就是租户,那么三月份呢,四月份呢,如果租户大面积关店,结果可想而知。

二月份的营收指标只是一个“分解指标”,如果把分解指标提升到决策原则的高度,那么这个决策,只会向着那个分解指标的考核期内倾斜,而这必然会损害长远的考核指标,这就是俗话说过的“眼下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博弈关系。

最后,我们的这个决策,是不是由“第一性原理”推导而来?

关于“第一性原理”,下一小节会有详细阐释,我们只要知道,第一性原理是事物唯一的源头,这个理论告诉我们,看透事物的本质,要把事物分解成最基本的组成,从源头解决问题。

那么“线上商城”这个事情,虽然不能说完全违背购物中心的第一性原理,但至少,它一定不是购物中心第一性原理导出的最优解决方案。

小结一下:政策限制期,购物中心开发线上商城是否可行?

首先,在这个事情上,我们不具备明显的优势;

其次,我们做线上商城这个决策,从“决策原则”的角度来说,它就是一个“眼下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博弈关系;

最后,这个事情,至少不是购物中心“第一性原理”导出的最优解决方案。

当然,分析,仅仅能呈现出结果导向的模型,决策,依然是各位经营者自己的权利。

 



 

2

购物中心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最早提出“第一性原理”这个思维模式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

“在每一种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后来科学家补充道:“第一性原理是超越因果律的第一因,且是唯一因,是事物唯一的源头。”

把它翻译一下,就是“看透事物的本质,要把事物分解成最基本的组成,从源头解决问题。”

它其实是在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勇于打破惯性思维,回归事物的本质,直接从事物最本源出发寻求突破口,逐步完成推演。

近年来,“第一性原理”被商业界推崇为商业第一思维模型、创新第一思维模型。运用最为娴熟的就是大家熟知的——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马斯克坦言,他能够在多个不同领域实现创新,均得益于“第一性原理”思考法:“通过第一性原理,我把事情升华到最根本的真理,然后从最核心处开始推理……”

那么,购物中心这个系统,不应该也有它的“第一性原理”吗?

我特意请教了多位商业经营方面的专家,在不断地探究和论证中,姑且得出一个假设:

购物中心的“第一性原理”是——组织体验。

为什么消费者要到线下,要去购物中心?线下的什么行为或者什么品牌可以吸引他到店?

第一、可以肯定的是,不是结果导向

如果消费者需要一个消费结果,他可以有很多种更优解。

例如:“我需要一条裤子”,这个结果就有很多更优解,可以线上购买,可以去离我最近的品牌店铺去买,也可以去离我最近的购物中心去买,而不是去我们希望他去的那家购物中心。“吃饭”这个结果呢?就有更多的更优解了,甚至可以自己做饭。

第二、不完全是价格导向

我们相信,品牌策划的大促行为,是会影响到一批消费者到店消费,甚至排队购买。

我们也知道,任何的行为都是需要付出交换成本的,就拿“去某一家购物中心排队购买优惠商品”这个行为来说,需要付出的有,交通成本、时间成本、以及这个时间失去的机会成本,对于忙碌的都市族群来说,这些成本加起来是何其重要的价值。

也就是说,因为一件衣服50元的优惠,我愿意付出这么多成本吗?当然,有一部分人愿意,那么,能够付出这么多成本去排队享受那个优惠的消费者,我们知道那不是优质消费者,因为明天,他就会去别的空间排队享受另外一个优惠。

那么,既不是结果导向,也不一定是价格导向。到底是什么吸引了消费者到店?

是体验,消费者决定要去一家购物中心,不是去寻求一个消费结果,也不是去索要一个成本巨大的优惠,而是要去“花费一段时间”,用这段时间去“获得一段美好的体验”。

这,才是消费者去购物中心的第一因。

所以说,组织体验,是购物中心的“第一性原理”。

也就是说,购物中心做任何决策,任何动作,都应该是朝着一个方向,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组织一段完美的体验
 

我们试想,品牌选择、业态规划、动线设计、空间布置、氛围美陈、促销制定,购物中心这些日常营运的分解指标,不都是为了完成“组织一段美好的体验”,这一个任务吗?

当我们了解了我们的第一性原理之后,任何决策,任何推演,只要遵循这个基础要素出发,还会发愁最优解吗?

接下来,是要考虑一下,在这个第一性原理的推演之下,疫情过后的购物中心应该做出哪些理性的举措?

 



 

3

政策恢复期

购物中心应该有哪些理性举措?

 

想要对未来做出一些理性的决策,有一个巨大的前提,就是要非常明确地对未来有一个科学的预判,或者至少是科学的推演。

对于此次疫情持续影响的预判,有两个进程性的概念必须要清楚,我们要把疫情限制期分成两个不同的进程:物理上的疫情限制期和心理上的疫情限制期。要想将疫情持续影响降到最小,就要把这两个变量尽量缩小,或者至少其中一个缩小。

表面看起来,这两个进程都是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其中一个是小群体行为不容易动摇和改变的,而另外一个,是通过努力引导就可能改变的。

物理上的疫情限制期:

这是指在疫情防控期内,政策上的强制限制期,也就是我们目前所处的状态,政策限制消费者出行、限制经营活动,限制了大多数线下的、面对面的交易行为,这也正是购物中心这类经济体头疼的所在。并且这个变量,靠小群体的行为很难动摇和改变,我们只能等待,期盼早点解禁。而疫情得到控制,政策解禁之后呢?

不要掉以轻心,困难并没有过去,这才进入了人群心理上的疫情限制期。

心理上的疫情限制期:

这个限制期,并没有物理意义上的政策限制,也没有群智引导效应,这就是生物遗传变异保留下来的生存本能,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相信政策解禁后,大多数人对外出或群体活动还是会抱有谨慎态度,尤其是人员密集场所的逗留行为,势必会有一个缓慢的解禁期。而这个变量,是可以通过社会和企业的引导而缩短的,因为他只是个体心理上的禁锢。

也就是说,当政策恢复,购物中心全面开放以后,我们正在面临的,是一个心理上的疫情限制期。有了这样一个预判和推演,购物中心应该做出哪些理性的举措呢?

从三个层面提出解答:经营层面、发展层面、组织层面

首先,经营层面的举措

 

第一、存量需求的延期兑现

这是一个利好消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同仁一定清楚,消费需求,是可以被分为很多种类的,有即时需求、触发式需求、存量需求等等。

什么是存量需求,就是这个需求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改变而变化的,它始终存在,直到需求被满足。

例如:婚纱摄影,结婚戒指,新房需要购置的全套家用电器,结婚这个需求,不会因为疫情的阻隔变化掉,只是推迟而已,所以相关结婚的一系列线下需求,都会产生延期兑现的行为。

 

对于这个延期兑现行为,购物中心要想抢占这一波客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 情感营销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此刻还处在“心理上的疫情限制期”,所以人的情感,还是牵动行为的重要线索,此时,情感营销会显得非常重要,重点是,把握好节点。

 

 
 
  1. 有温度的促销

当所有商家都去抢占这一波延期兑现的时候,价格战一定是一场血战,所以,我们还是回归到促销的本质去解决问题,消费者要的不是促销结果,而是心理上占到便宜的过程。

那么,此时的促销,就不是力度的问题了,而是温度的问题。

 

第二、消毒防疫的正向公关

对于“心理上的疫情限制期”来说,消费者此时第一考虑的要素,不是“我想去”哪个购物中心,而是“我敢去”哪个购物中心。也就是说,人员密集型消费场所,要给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打一针强心剂。相信所有场所一定会做好自己的消毒防疫措施,但仅仅做好还不够。

此时的消毒防疫措施,要当做公关事件一样做,大张旗鼓地做,要让消费者有感知、有信心。从而产生“我敢去”的心理期待。

 

第三、租户的信心回暖

这个问题,想必很多经营者是能够感同身受的,疫情过去之后,有一些租户可能会将重心向线上转移、有一些租户可能会在疫情期间就被有能力的竞争对手挖了墙角,还有一些租户可能会面临倒闭,另有一些准备进行大规模线下开店的潜在租户,也变成了行业观望者。对于购物中心这个大地主而言,如果租客这个链条出了问题,那才会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此时租户信心回暖这个事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样,我们这些举措,一方面是针对已有租户的,另一方面,当然是针对市场中大批的潜在租户。所以,它依然应该当做公关事件一样去做。

 

第四、缩小服务半径、深挖服务纵深

这同样是一个“心理上的疫情限制期”缓慢恢复的问题,因为距离优势,社区型商业对比城市级商业将更快实现复苏,因为“距离近”这个因素,是包含在消费者潜意识的安全范畴之内的,换言之,消费者认为,跑的越远,潜在的安全风险就会越大。所以,我们之前一贯追求的,扩大服务半径,此刻是失灵的,应该适当缩小服务半径。

在有限的半径内,增加服务的纵深,也可以说,在半径内进行跨界的降维打击,挖小规模跨界对手的墙角,同时继续提高已有服务的体验和粘性。

 

第五、持续在购物中心的“第一性原理”—— 组织体验上下功夫

刚刚提到过疫情对租户一些短期内的影响,而放到更长一点的周期去看呢?这次中国的疫情,对于很多国际消费品牌的影响是更大的,他们的钱在这里,工厂在这里,劳动力在这里,消费者在这里,而这次的动荡,让他们在这里的一切处于瘫痪状态。

可以预见的是,众多国际消费品牌,在这次的事件之后,一定会加速中国区域内线下到线上的迁移过程。这说明什么?

说明中国的购物中心,又将会减少一批优质的租户,这个事情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购物中心对新招商品牌的谈判杠杆也会降低。多么痛的领悟,可这就是事实。

怎么办呢?回到我们的“第一性原理”——组织体验,只要在组织体验上持续下功夫,大力度提升“空间”的吸引力,才会留住资本家的脚步。

 

其次,发展层面的举措

第一、抓住中国这一波产业效能提升带来的红利

众所周知,不到五年的时间,中国一举跃升到了国际制造业大国的位置,建国70周年的工信业发展发布会上公布:

截止目前,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中国的产量占居全球第一。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刚刚完成了一次产业效能提升的革命。这将带来一波巨大的红利,就是需求的几何级增长。

因为一旦效率提升,直接带来的就是商品性价比的提升,这就必然导致需求的增长。而在中国产业种类如此齐全,如此细分的情况下,商品生产的门槛大幅降低。换句话说就是,只要你能做出品牌,有大把的专业厂家可以帮你生产。

小众品牌,会出现爆发性增长。

而小众品牌最初面市的时候,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缺乏品牌的信用背书。

购物中心,不仅仅在组织体验,还有一个职能就是店内品牌的“信用背书”,如果此时能注重小众品牌的背书平台,这无疑是一波巨大的增长红利。

 

第二、提前布局,探究中国下一波即将到来的技术红利

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拥抱技术,已经是每个企业的最低要求了。那么作为购物中心来说,应该拥抱哪些前瞻的技术,不是成熟的线上商城,也不是当红的直播带货,那是昨天应该做的事情。应该将触角伸向更远的未来,探究中国下一波即将到来的技术红利,提前布局AR、VR的技术优势

两个原因:

一、这两项技术直接提升的就是线下体验,这和购物中心的第一性原理——组织体验,正道而驰;

二、5G的逐渐成熟,会给缓慢发展多年的AR、VR技术,插上效率的翅膀,在它即将腾飞的时候布局,还能享受到发展冲击波带来的巨大红利。

 

最后,组织层面的举措

在这次疫情的限制期内,相比起生产停滞,业务萧条而言,相信还有一个让企业家更加头疼的问题,那就是“组织懈怠”。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面对这么大的灾难,只有老板一个人在头疼。

怎么做呢?

通俗来说,这个病,不是一个临床病,生病了开药就能治好,这是一个慢性病,要在生命中一点一滴去渗透,帮助治疗。反脆弱,就是最好的疗法。

要讲反脆弱,再讲一天也讲不完。简言之,就是从外部风险中获利的能力,培养反脆弱结构。

这次灾难之后,企业家应该更加重视组织反脆弱结构的培养,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去面对下一次,下下一次灾难,毕竟,企业就是在一次次动荡中成长起来的,不是吗?

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平台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cccrea_service@shopmall.org.cn),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那些实现双赢的旧业爆改,是如何拯救“百货”

    那些实现双赢的旧业爆改,是如何拯救“百货”

  • 稳中带皮?我们“磕”到了武汉金银湖199+的反差

    稳中带皮?我们“磕”到了武汉金银湖199+的反差

  • 北外滩来福士,会颠覆虹口商业布局吗?

    北外滩来福士,会颠覆虹口商业布局吗?

  • 兰州万象城首度曝光,缔造西北商业制高点

    兰州万象城首度曝光,缔造西北商业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