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不但可以移动,还具有超大结构可以无限扩充,甚至能随着个人需求变换空间,并且相互连接组合……
这些在科幻片中的场景,饱含着人们对未来建筑的美好期待。近日,国内首栋装配式清水混凝土建筑建成。这种不需要工人一砖一瓦地砌墙,而是像用“搭积木”盖房子的方式,或许能让科幻片中的场景慢慢变为现实。
而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消费者对场景空间的打造要求越来越高。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施工污染、“空间如魔方”的装配式商场,还要多久才能到来?
很多人对建筑工地的印象大概就是尘土飞扬、地面堆满了水泥、钢筋、木材等混乱现象,其实这属于我们固有印象中的建筑工地,它采用的是原始现浇建筑方式。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新型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方式。
取而代之的是将车间生产加工好的外墙板,内墙板,阳台,楼梯等用“搭积木”的方式“组装”。
与传统现浇建筑方式不同,装配式建筑不需要工人一砖一瓦地砌墙,地面没有到处堆放的水泥、砖块、钢筋、木材等建筑材料,也没有运送砂石的车辆进出,几乎看不到飞扬的尘土。
其实,早在1960年,由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为首成立的社团,就曾利用纸上概念,创作出能够像插头般在巨型结构之内插入(Plug in)或拔出(Plug out)的巨型钢架建筑。
差不多同一时期,在太平洋彼端的日本。第二代建筑师代表丹下健三在大阪世博会设计出一间纸上未来建筑馆,并最终落地完成为中银胶囊塔(Nakagin Capsule Tower)。

中银胶囊塔由一些可拆换的模块组成,模块像是积木、拼图一样可以汰换和组合,这或许就是早期的装配式建筑。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建筑理念和科技还未跟上,装配式的建筑并没有大批量的流行起来。
但如今,随着技术和理念的提升,装配式建筑似乎成为大势所趋,国内所有与建筑业相关的领域行业,都一致开始布局。
最近10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轻钢结构为主,以木结构、轻钢-木结构,轻钢-钢筋混凝土结构和轻钢-钢结构为补充的装配式住宅结构体系,但在商业建筑方面的成果却少之又少。
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组装效率高、精度高、绿色环保(建筑垃圾较少)、对内部空间的打造相对自由。
2017年11月9日,住建部正式认定北京、杭州等30个城市为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万科、碧桂园等195个企业为第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两年后的2019年10月17日,住建部再次加码,发布《关于组织申报第二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的通知》,鼓励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应用。
与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也先后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各个省市也积极响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装配式建筑实施范围 。
众所周知,建筑业是一个典型的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产业,建筑本身消耗能源资源大概占15%-17%,建筑使用过程中能耗大约是27%-28%,而中国建筑废弃物占城市废弃物总量的30%-40%。
那些光鲜亮丽、鳞次栉比、高楼耸立的大都市的背后都是无法估量的建筑垃圾及被破坏的环境。
而现场作业无粉尘、噪音、污水污染,可以使施工能耗减少约20%、节水80%、节能70%、节材20%、节时70%、节地20%的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和社会欢迎。
依托国家政策的试点推广,各地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项目落地,新建装配式建筑的规模不断壮大。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示,到2026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市场容量有望达到5万亿元。
显然,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是不容忽视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
装配式建筑源于国外,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日趋成熟,目前它在欧美及日本已经广泛采用,体系十分成熟。这与它具备的批量化、易操作、工期短、可复制、污染少等优点密不可分。
苏州木结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结合园艺博览会的理念要求,并针对苏州这一历史文明古城的特色发散思维。
展馆采用木结构大空间曲面网壳体系的设计风格,主展馆为钢木混合结构,对精度要求在±2mm的安装可以用“苛刻”来形容。
建成于1985年的中国南极长城站,是较早的装配式钢结构,采用聚氨酯复合板、快凝混凝土等新材料工艺。
疫情期间,在亿万国人的关注下迅速落地建成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施工也是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一次重要实践。
工厂预制化生产的病房模块可以在车间就进行大规模生产,在现场仅进行最后的快速拼装。
所有工作流程简单明了、施工操作容易、人员调度方便。再一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在这场与生死较量,与病毒赛跑的战役里,彰显了中国速度。
以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为例,由于钢材重量轻、塑性和韧性好,钢结构建筑抗震性能好,装配式钢结构拥有空间布置灵活、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自重轻承载力高、质量优良等特点,极大地压缩整个建造周期。
John Lewis百货公司是英国最受欢迎的购物中心之一,位于英国利兹市,是一座醒目的三维立面的城市建筑,像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
该项目通过抛光和酸蚀预制混凝土板来实现,由于设计的复杂性需要进行3D建模,设计师利用Revit软件开发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激光扫描、覆盖,以及对结构框架和开窗口进行精准定位。
外观上大量使用了钻石的菱角元素设计,配合工厂模块化生产技术,让菱形和三角形斜肋构架模式的预制面板具有深刻浮雕感。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南校区制冷设备楼外墙材料采用了高抛光的混凝土预制墙板,这些墙板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变色。
迈阿密林肯大道公园购物中心坐落于美国迈阿密海滩南部,毗邻于著名的林肯大道,建筑顶部是拥有500个车位的停车场,内部五层的购物中心采用预制包裹,让整栋建筑看起来像被条条曲线围绕着飘逸、旋转。
在精心设计的亮白色预制外墙中镶嵌方孔,自然光线会通过这些方孔变幻出美丽的色彩,与迈阿密蓝色海洋相映成趣。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政策的落实、城市节能减排的推进,装配式建筑已成为建筑产业化的重要发展趋势。
但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开发商普遍关注的成本问题和结构安全问题,就需要标准化、规模化的方式来解决。
而国内装配式建筑在商业地产中何时才能够普及,还要看下面几个问题如何解决。
其一,当前装配式的市场需求并不明显,就装配式在建筑设计和建造阶段仅在一定范围内展开,对装配式建筑在商业地产中的传导还需一个过程。
就目前来看,国内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多是政策驱使,而不是市场自发选择后的结果。虽然政策具有它的前瞻性和强制性,但是市场又具有其独特驱动性。两方合理引导,装配式在商业地产的发展才能顺势而为。
其二,目前装配式建筑所涉及的范围有限,难以满足商场对空间装饰的多样化、场景化需求。
针对当前商业空间装饰设计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未形成有效的设计施工一体化的背景下,势必加大了装配化实施的难度。
对此,商业地产可以选择从半装配到全装配的次序转换。针对有特别设计风格需求的建筑,全装配形式难以满足需求,通过局部成熟的装配产品入门,循序渐进,相信可以给商业空间带来更多惊喜。
其三,如今装配式建筑中,标准构件的工业化生产规模还不够,标准还跟不上,起不到工业化大生产应有的降本增效的目的,反而是为了装配式而装配式,造价反而增加很多,产业上下游环节之间的协同急需优化。
为此,加大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和关键技术、配套部品部件的研发力度,推行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等环节的统筹,建立共通的标准,打造上下游产业链,才能让装配式建筑在商业地产中形成常态。
综合来看,目前的经济形势和科技发展给予了装配式建筑很好的成长土壤,从绿色建筑、保护环境、节约材料、降低碳排放等长期考虑都是比较符合未来建筑市场发展方向的。
尤其是装配建筑将只留空间骨架,不再有隔间墙,内部空间将可能完全留白并且可以自由运用,这一建筑特点与商场的需求完全匹配。
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推行还只是局限于某些城市、某些领域,大众对其造价、环境、观念上的接受度有限,甚至担心装配式建筑不够稳固。
但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装配式建筑都以势不可挡的姿势席卷而来。装配式建筑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和国家倡导方向,工业流程化也是建筑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的装配式发展已比较完善,同时也是经过北美、欧洲等地区验证的成熟建筑体系。
对比之前的传统的建筑,固着于一时一地,重建只能拔除,建造成本极为浪费。装配式建筑更像是“灵活的物体”,它自由组合、灵活多变,可以根据需求变化调整机能,带来更多可能。
未来,集合“科技智能、绿色环保、缩减工期、成本节省、发展趋势”的装配式建筑,无疑更加适应“场景化为王”的商业地产新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